匯率:
RUB/BRL 0,0932
0,0006
RUB/INR 1,4092
0,01
RUB/CNY 0,1209
0,0009
RUB/ZAR 0,2893
0,0024
BRL/RUB 10,7503
0,0157
BRL/INR 15,1489
0,0221
BRL/CNY 1,2997
0,0017
BRL/ZAR 3,1086
0,002
INR/RUB 0,7096
0,0014
INR/CNY 0,0858
0,0001
INR/ZAR 0,2052
0,0002
INR/BRL 0,066
0,0001
ZAR/BRL 0,3219
0,0004
ZAR/RUB 3,4551
0,0039
ZAR/INR 4,8689
0,0056
ZAR/CNY 0,4177
0,0004
CNY/RUB 8,2715
0,0012
CNY/INR 11,656
0,0018
CNY/BRL 0,769
0,0014
CNY/ZAR 2,392
0,0014
莫斯科 1 °C
巴西利亞 18 °C
新德里 23 °C
北京 24 °C
比勒陀利亞 16 °C
菜单
现场直播 《俄罗斯明星学做中餐》第三季
1 °C
莫斯科
18 °C
巴西利亞
18 °C
新德里
24 °C
北京
16 °C
比勒陀利亞
RUB/BRL
0,0932
0,0006
RUB/INR
1,4092
0,01
RUB/CNY
0,1209
0,0009
RUB/ZAR
0,2893
0,0024
BRL/RUB
10,7503
0,0157
BRL/INR
15,1489
0,0221
BRL/CNY
1,2997
0,0017
BRL/ZAR
3,1086
0,002
INR/RUB
0,7096
0,0014
INR/CNY
0,0858
0,0001
INR/ZAR
0,2052
0,0002
INR/BRL
0,066
0,0001
ZAR/BRL
0,3219
0,0004
ZAR/RUB
3,4551
0,0039
ZAR/INR
4,8689
0,0056
ZAR/CNY
0,4177
0,0004
CNY/RUB
8,2715
0,0012
CNY/INR
11,656
0,0018
CNY/BRL
0,769
0,0014
CNY/ZAR
2,392
0,0014
社交媒体中的TV BRICS
TV BRICS应用程序
主页
新闻
视频
菜单

03:15 《俄罗斯明星学做中餐》第三季

《俄罗斯明星学做中餐》第三季
03:15

《俄罗斯明星学做中餐》第三季

TV BRICS教做中国菜 。观看该节目并学习如何烹饪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族菜肴。莫斯科一家中餐馆的首席厨师刘继荣和主持人奥尔加·丹科分享如何用实惠的产品制作美食的简单食谱。

16+

03:30 小城故事

03:30

小城故事

TV BRICS的项目“小城故事”是讲述的是那些珍惜国家文化遗产、慷慨地与游客分享、不会为金钱用心爱的宁静小城换取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人。

16+
《俄罗斯明星学做中餐》第三季
23.03.3012:01 社会
TV BRICS媒体网络和商业哈萨克斯坦开始共享内容
23.03.1411:15 文化
TV BRICS和巴西电视频道 UNIVESP TV 推出每周节目和电影
23.03.0118:01 文化
短片《卡姆拉》将在TV BRICS首映
中国
23.03.19 14:30
技术

中国科学家从太空寻找地震预测之法

科学家认为地震预报最终能够实现

在张衡发明地动仪1800多年后,中国科学家正利用以他命名的卫星,从太空搜索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电磁信号,试图破解地震预测难题。

“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预测地震,但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再过10至20年,地震预测有望迎来突破。”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张衡一号”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说。

在近期的第35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上,申旭辉介绍了2018年发射的“张衡一号”在轨5年取得的进展:获得了全球地磁场数据、全球低频电磁频谱数据;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全球参考地磁场模型和低频电磁波跨圈层耦合传播模型。

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难题,主要原因是科学家穷其一生难以积累足够多的破坏性地震案例来形成统计,并验证预测方法和理论。卫星监测突破了传统地震科学研究的限制。统计表明,空间电磁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明显相关性。科学家通过卫星可将观测范围拓宽至全球尺度,开展大样本统计研究。

“张衡一号”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的首颗卫星,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

申旭辉介绍,“张衡一号”已观测到全球约60次7级以上地震、近600次6级以上地震。“我们发现,高达80%的6级以上地震前半个月有明显前兆信号,较多出现在震前一周左右。通常卫星探测到的前兆信号不会出现在震中正上方,往往偏离震中几百公里。”

他坦言,目前大量前兆信号都是在地震发生后在数据中回溯找出的,只有少量是提前发现的,这是因为数据处理非常复杂,在有限的人力和计算能力条件下无法对全球数据实时跟踪。

他说,现在距离预报地震还有较大差距,无法实现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的精确预报,要想真正实现地震预报不能靠一颗卫星的单一手段,还要靠地震学、电磁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

“但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认为地震预报最终能够实现。再过10年,我们会积累海量观测数据。随着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发展,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开展实时数据处理。”申旭辉说。

他介绍,中国计划发射“张衡一号02”卫星。这颗新卫星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将观测范围扩展到地球南北极,增强对地球系统变化的观测能力。

TV BRICS合作伙伴新华社对此报道

图片来源:istockphoto.com

更多有关主题的资料

23.03.2714:28 技术
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监测心率的可穿戴设备
23.03.2414:31 技术
印度应该成为6G技术的世界领先者
23.03.2310:27 技术
中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3-06星
23.03.1810:30 技术
南非推出创新的无线超声解决方案
23.03.1418:05 技术
印度北方邦将建设太阳能和风电场
23.03.1416:01 技术
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现在可以对焊接过程的最佳参数进行数学建模